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血吸虫病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
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
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
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诊断标准
5.1急性血吸虫病
5.1.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慢性血吸虫病
5.2.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5.3晚期血吸虫病
5.3.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
6.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