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病防治前后盘吸虫病 [复制链接]

1#

前后盘吸虫病又称为“同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备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所引起的疾病。除平腹属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盲肠和结肠外,其他各属成虫均寄生于瘤胃。本病的主要特征为感柴强度较大,症状较轻:大量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甚至引起死亡。

前后盘吸虫的种类繁多,其共同特证为虫体肥厚,呈圆锥形,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盘发达,位于虫体后端,故称前后盘吸虫。最常见的有鹿前后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

(1)鹿前后盘吸虫呈圆锥形,形似“鸭梨”。活体为粉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大小为(8~10)mmx(4~4.5)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大小约为口吸盘的2倍。虫卵呈椭圆形,谈灰色,有卵盖,卵*细胞不充满整个虫卵,大小为(~)μmx(70~80)μm。

(2)长菲策吸虫虫体前端稍尖,呈长圆筒形,为深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大小为(10~23)mmx(3~5)mm。体腹面具有腹袋。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大小约为口吸盘的2.5倍。虫卵和鹿前后盘吸虫相似,颜色为褐色。

前后盘吸虫种属很多,虫体大小互有差异,有的仅长数毫米,有的则长达20余毫米;颜色可呈深红色、褐红色或乳白色;虫体在形态结构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为:虫体形状呈长椭圆形、梨形或圆锥形;两个吸盘中,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并显著大于口吸盘,因口、腹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好似两个口,所以又称为双口吸虫。前后盘吸虫的发育与肝片吸虫很相似,只需1个中间宿主,其中间宿主为淡水螺。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在反刍动物瘤胃产卵.卵随粪-起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26~30°C),经12~13天孵出毛蚴,进入水中,找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即钻人其体内,发育形成胞蚴、雷蚴、子雷蚴及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中间宿主,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吞食了附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童虫在小肠、真胃及其黏膜下组织、胆管、胆囊、大肠、腹腔液甚至肾盂中移行寄生3~8周,最终到达瘤胃内发育为成虫。

临诊症状

(1)急性型:由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多见于犊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体温升高,顽固性下痢,粪便带血、恶臭、有时可见幼虫。重者消瘦、贫血,体温升高,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可衰竭死亡。

(2)慢性型由成虫寄生而引起。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颌下水肿、腹泻等消耗性症状。

治疗

(1)硫双二氯酚剂量为牛40~50mg/kg体重,羊80~mg/kg体重,1次口服。对寄生于瘤胃壁上的前后盘吸虫的幼虫约有87%的驱虫率,对成虫有%的效果,但在应用时应注意,如果病牛腹泻严重,特别是犊牛则不宜采用此药,以防腹泻加重,引起死亡。

(2)氯硝柳胺剂量为牛50~60mg/kg体重,羊70~80mg/kg体重,1次口服。

如何预防:

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强卫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以切断传播途径。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编辑:周辉

审稿:应林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