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十一章吸虫4肝片形吸虫人体寄 [复制链接]

1#
第十一章吸虫第四节肝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Linn.,)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人体亦可被感染,引起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同属片形科(Fasciolidae),是大型吸虫之一。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的形态相似(图11-12),其区别在于:①成虫较姜片虫狭长,体前端有一锥形突起称头锥;②腹吸盘较小,不甚明显,位于头锥基部水平;③肠支有许多侧分支;④睾丸两个,分支很细,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卵巢之后;⑤卵巢较小,分枝细;⑥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可见胆汁染色颗粒,胚细胞较明显。图11-12肝片形吸虫成虫及虫卵模式图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根据尾蚴的成囊细胞类型与囊蚴壁的化学性质,证实囊壁有四层。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脏而转入胆管,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l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约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记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肝片形吸虫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及肝脓疡,出现急性症状如高热、腹痛、荨麻疹、肝肿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②成虫在胆管寄生期间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胆管上皮增生与虫体产生大量脯氨酸有关。胆管纤维化可引起阻塞性*疸,肝损伤可引起血浆蛋白的改变(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胆管增生扩大可压迫肝实质组织引起萎缩、坏死以至肝硬化,还可累及胆囊引起相应的病变。肝片形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时期。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1.急性期(相当于童虫在组织中的移行过程,亦称侵袭期)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变态反应症状。此期表现大约持续2~4周。2.潜隐期(通常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相当于虫体已进入胆管)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3.慢性期(为成虫在胆管内寄生引起胆管炎和胆管上皮增生阶段,亦称阻塞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疸和肝肿大等表现。4.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入或随血流到达肺、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始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粪便镜检获虫卵是诊断肝片形吸虫病的根据,但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鉴别。对急性期病、胆管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肝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国外个别地区有局部流行区存在。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散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万左右。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宿主甚为广泛,除牛、羊外,还可寄生于猪、马、犬、猫、驴、兔、猴、骆驼、象、熊、鹿等动物。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的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预防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双二氯酚(bitin),其他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哒唑。(夏超明)(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和肝片形吸虫-吸虫(上)

血吸虫-吸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