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卫氏与四川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差异 [复制链接]

1#
并殖吸虫病概述

并殖吸虫病,亦被称为肺吸虫病,是一种由并殖吸虫侵入人体引发的疾病。在中国,该病存在两种主要类型:卫氏并殖吸虫病与四川并殖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7个月之间,平均约为6个月,但也有病例在感染后至15天就出现症状。

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

急性卫氏并殖吸虫病起病迅速,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不适、腹痛、腹泻和食欲减退等症状,随后发展为畏寒、发热、胸痛、胸闷、咳嗽和气短等。此时,患者的末梢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数量会显著上升。症状主要集中在肺部,且嗜酸粒细胞升高是此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慢性病例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慢性病程,其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和咳嗽。初期可能无痰,但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并可能出现果浆样痰,痰中可发现并殖吸虫卵。若神经系统受累,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半身不遂和失语等症状。

四川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四川并殖吸虫病的潜伏期通常为~6个月,但最短可至1天。早期症状可能包括腹痛、腹泻,以及胸痛、咳嗽,并伴随发热、盗汗和全身无力等不适。最常见的体征是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主要出现在腹部,其次是胸部和腰背部。在新出现的结节中,常可发现四川并殖吸虫的童虫。

脑部及眼部表现

四川并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比,脑部受损情况较少见,但主要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此外,该病还常伴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并殖吸虫病相较于卫氏并殖吸虫病,脑部受损的情况较少见。然而,四川并殖吸虫病更可能出现眼型临床表现,如眼睑部皮下结节,甚至虫体钻入眼眶导致一侧眼球突出。

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

四川并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的临床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肝脏影响

四川并殖吸虫的蚴虫更倾向于侵入肝脏,可能导致肝脏轻度增大、肝功能受损或变形,甚至引发肝脓肿或囊肿。相比之下,卫氏并殖吸虫对肝脏的损害程度较小,且这种情况在儿童病例中更为常见。

皮肤表现

卫氏并殖吸虫病通常表现为不游走的皮下结节,而四川并殖吸虫病则以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为主要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并殖吸虫病相较于卫氏并殖吸虫病,脑部受损的情况较少见。然而,四川并殖吸虫病更可能出现眼型临床表现,如眼睑部皮下结节,甚至虫体钻入眼眶导致一侧眼球突出。

另外,四川并殖吸虫病还常伴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的症状。以一位患者的病例为例,他因头晕、呕吐和突发意识丧失而入院,其突出临床表现是大量心包积液。经过心包穿刺液的检查,发现其中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夏科-雷登结晶以及肺吸虫抗体阳性,这些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提示他可能患有四川并殖吸虫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