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在众多美食中,生鱼片以其独特的美味被誉为美食界的佼佼者。每当提及生鱼片,是否已让人垂涎三尺?然而,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中隐藏的“隐形杀手”——肝吸虫。然而,品尝美味的生鱼片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潜在风险——肝吸虫的感染。广西,作为肝吸虫病的高发区域,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如何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关于生鱼片的小知识。在品尝美味生鱼片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有一种名为肝吸虫的寄生虫可能正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种寄生虫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会与生鱼片扯上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肝吸虫,医学上称之为“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可寄生于人体肝脏胆管的寄生虫。它能够导致肝吸虫病,这种病症的主要风险是损害患者的肝脏健康。同时,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肝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及肝细胞癌的发病存在某种关联。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上这种寄生虫的呢?俗话说,病从口入。大多数肝吸虫感染者都是因为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而导致的,比如生鱼片、醉虾等。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例如接触生肉后不彻底洗手、使用处理过生肉的刀和砧板来切熟食,以及使用盛过生肉的器皿来盛放熟食等。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呈现典型的复殖吸虫特征,其生命周期涵盖了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以及后尾蚴等多个阶段。这类寄生虫的终宿主主要是人类和肉食性哺乳动物,如猫和狗,而其第一中间宿主则是淡水螺类,例如豆螺、沼螺以及涵螺等。此外,淡水鱼和虾则充当了第二中间宿主的角色。因此,食用未经煮熟的螺、鱼或虾都有可能感染华支睾吸虫。
那么,感染肝吸虫病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因寄生的虫数和患者机能状态而异,潜伏期通常为1-2个月。在轻度感染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重度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能会经历过敏反应和消化道问题,如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疼痛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等。
临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和头晕等。许多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往往在体检时才意外发现感染。对于慢性症状患者,症状可能在几年后逐渐显现,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偶尔也可能因大量成虫阻塞胆总管而引发胆绞痛。
体检时,患者可能发现肝肿大(通常在左叶),质地柔软并伴有轻微压痛,而脾肿大则较为罕见。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症状,晚期可能导致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对于严重感染的儿童,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引发侏儒症。
预防肝吸虫病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田螺等。同时,改进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也很重要,例如使用专门的菜刀、砧板和器皿来处理生熟食物。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生鱼喂养猫和犬,以减少它们感染肝吸虫的机会。
如果不幸感染了肝吸虫,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大便镜检寻找肝吸虫卵以及抽血进行免疫抗体等相关检查。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进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