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小虫送瘟神三水消灭血吸虫病大战史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绿韵南山

养生福地,精品康城。

纪念陈心陶

战小虫

送瘟神

三水消灭血吸虫病大战史

约年前的清光绪年间,北江三水流域饱受水患和水利失修困扰,北江主干流以西一带开始流行一种疾病。感染者会莫名的肚子发胀,肝脾难受,甚至吐血,时人称之为“大肚子病”。

68年前的年,疫病仍在横行,一位清清瘦瘦、名叫陈心陶的中年学者带着助手来到三水、四会一带。他们深入北江流域一带调查研究,扭转了疫区群众“被动挨打”的困局。

33年前的年,疫病始告消失,几代人按照陈心陶“以结合生产灭螺为中心”的一套综合措施,持续对草塘蔽日、毒水横流、钉螺滋生的血吸虫疫区进行垦荒、改造,将血吸虫病消灭。

战小虫,送瘟神,回顾这段历史,三水人民谱写一首不屈不挠的红色战歌。

永远的丰碑 

在大塘镇和南山镇的交界处,距离S省道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为九龙山的小山岗。沿着陡峭的步道拾阶而上,有一个筑于年的衣冠冢和书本形状的纪念碑。

纪念碑的主人叫陈心陶,陈心陶是我国近代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卓越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近代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

碑铭上的刻字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三水消灭血吸虫病大战史

铭记难忘的历史

三水北部,满江河和北江穿过一排山峦奔流而至,在群山和水流交汇的低洼地带,形成了一片夏季洪水泛滥,冬季茅草丛生的特殊地带,一种长不过10毫米的小钉螺渐渐在这片区域泛滥,困扰了三水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肚子病”在这片区域流行,感染者面*肌瘦、气喘力弱、独自膨大,一首民谣道出了当时的情景:

龙岗、龙岗,十人当中九人*,皮包骨头肚子大,未到中年就身亡。

这样的歌谣并非虚言。上世纪,据相关部门查实,在三水11个公社、2个国营农场和1个镇里,六和、大塘、芦苞、南边、范湖、河口、青岐七个公社及迳口农场均有血吸虫病流行,累计原有钉螺面积.08万㎡,血吸虫病人共20多万人。其中,病人以六和为多,六和公社条自然村中就曾有14条村因血吸虫病而毁灭。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心陶来到三水。上世纪50年代,应*中央、毛主席号召,在7~12年内消灭血吸虫病,陈心陶投身到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灭虫战争,陈心陶同广东省防疫大队的医生来到三水与四会交界处的六泊草塘,逐步厘清了北江流域“大肚子病”流行的根源,提出了“只有通过改变环境,才能消灭一种生物”的理论,并确立了“兴修水利、垦荒、灭螺”的“灭虫方略”,原来疫病横行的大草塘成为鱼米之乡,广东成为全国最早消灭血吸虫病的省,陈心陶也先后多次获得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省刚开始清剿土匪、反霸活动,陈心陶深入北江流域一带开展工作,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交通也极不方便。”三水区委*史研究室相关工作人员说,当时,陈心陶和助手住在8平方米的瓦房,每餐吃的是咸菜,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陈心陶很快摸清了“大肚子病”的根源,发现与确定了广东血吸虫病流行区。

此后20多年,陈心陶摸清了广东省钉螺的生态、生理和血吸虫病流行的规律特点等情况,并对如何进行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人体防护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制定了一套针对华南地区从控制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综合治理措施。

年,陈心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年,65岁的陈心陶再度来到三水疫区工作一年多,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年7~8月,心系疫区的陈心陶不顾七旬高龄再度来到三水,次年,积劳成疾辞世。年,为表钦佩和敬重之情,三水人民为陈心陶树立起一块纪念碑,碑文上写着:他和三水县人民共同奋战,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血防老兵亲历的血防史

“碑石所在的那个地方面向噉咀,向东朝着三水血防站旧址,是陈心陶生活过的地方,约一公里的地方是从前的六和草塘,山的背后是九龙岗水库,我和陈心陶曾经在这里采集草药。”许国煌是陈心陶与三水这一段不解之缘的见证人,他向笔者道出了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年初,年仅20岁的许国煌从汕头卫生学校毕业并到设立于佛山的省血吸虫防治班参加学习。在那儿,许国煌与陈心陶结缘。“他分享了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给我们,说这个工作是很光荣,也很艰巨,尽管你们是十多二十岁的青年,但也要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完成这个使命。”

虽然师从陈心陶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但是陈心陶的话在许国煌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同年3月10日,许国煌同其他21名学员分配到三水,4天之后,当时的三水县在芦苞召开消灭血吸虫动员大会,许国煌投身这一场长达30多年的灭虫大战。

年3月15日开始,许国煌等人陆续分赴三水各镇,全面开展调查工作,“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乐平镇赤岗乡。”

斗小虫,听起来不难,实则困难险阻重重。疫区的水里遍布血吸虫,当时“大肚子病”病因未明,防护措施落后,而血吸虫幼虫进入人体的过程不到10秒,许国煌也因此四度送医,但他从不退缩,医好了又回到工作岗位。

随着不断深入疫区,许国煌遇到越来越多身患血吸虫病的人,他们面*肌瘦、肚子膨大,病情较重的还会呕血,好几次为了抢救病重的病人,许国煌等人多次当场献血救人。

“一次毫升,单是我自己就捐了6次。”许国煌说,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当时所抢救过的一个危重病人。“她叫潘桂容,家在禾生坑,接到她病危的消息,血防所派出我和另一个人连夜赶去。到了之后,看到她情况危急,我们第一时间给她打止血针,并组织献血、补血。”

回顾与虫斗的三十年岁月,“看有无,查密度”成了许国煌的一句口头禅。春秋两季是查杀钉螺的最好时机,但是钉螺太小了,跟一颗谷粒差不多,一平方米最高曾发现颗钉螺,而血防工作者只能用镊子一颗颗夹起带走。长年累月的劳苦,让许国煌落下了静脉曲张的病根。

但是许国煌并不后悔。他说,陈心陶细致认真的工作精神深刻影响了三水一代血防工作者,让他们从芦苞镇中间洲那里找到了打赢这场灭虫大战的启示。

年,许国煌在六和新娘桥捡到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颗钉螺,年,省人民*府宣布广东全省范围内消灭了血吸虫病,许国煌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灭虫大战中经受考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

万人灭螺大会战送走“瘟神”

翻过九九岗,走上康城桥,俯瞰蓄水坝。如今的南山镇,田园阡陌,生态优美,正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的“养生福地、精品康城”。

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水人民在这里斗小虫,送瘟神,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产热潮。“火烧漫江河、开挖东和河、重筑新大堤”等成为那个时代激动人心的大事。

据三水区档案局资料记载,三水自年冬万人大会战后,到年,全县共组织了7次血防水利和灭螺万人大会战。

同一时期,大批知青来到南山镇支援建设迳口农场,经过长时间的防治斗争,钉螺面积大幅度减少,人民体质改善,疫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迳口农场扎根40多年的老*员郭标对此印象尤深。上世纪60年代,十来岁的青年郭标响应号召,来到三水支援迳口农场建设,参与开挖东和涌,成为他引以为豪的时代记忆。

“那时候旧河涌河床较高,排水甚为不便,而它所连接的东洲围一带,是钉螺孽生的重点区。”郭标回忆,开挖新的东和涌,是为了用水淹的方式消灭现有的钉螺,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钉螺孽生的环境,为此省里专门调拨了一批拖拉机等进行支援,整个过程持续1年多,新的东和涌长约七八公里。

“新的东和涌投入使用之后,排水畅顺了,钉螺不再孽生,河涌流经的地方,草塘变成良田。”郭标说。

“经过长时间的防治斗争,钉螺面积大幅度减少,人民体质改善,疫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水区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年,省人民*府对外展示了粤对草塘地区综合整治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六和公社被省列为对外开放点。次年6月,省委宣布广东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到年10月,省地病办组织省血防专家及相关专业人员对三水进行消灭血吸虫病考核验收,结果合格。年12月9日,省人民*府宣布广东全省范围内消灭了血吸虫病。两年后,三水举行了消灭血吸虫病庆功大会,历时30余年的血吸虫消灭战降下帷幕。

三水消灭血吸虫病大事记

清光绪年间

北江三水流域开始流行血吸虫病。时人称之为“大肚子病”。

广东省卫生厅指示前岭南大学医学院陈心陶教授率队前往三水、四会等片区进行调查,确定了血吸虫中间宿主为钉螺,宣布大旺、迳口草塘为血吸虫病疫源区。

*中央、毛主席号召在七至十二年内消灭血吸虫病,三水据此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站(简称“血防站”)。

7月 三水县委在芦苞龙坡社学召开了第一次血防工作会议,年3月,三水全面开展草塘地区螺情调查,5月,县委提出“苦战一年半,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掀起消灭血吸虫病运动高潮,用拖拉机开展草塘地区大面积机耕翻土灭螺。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大面积的迳口草塘,广东省委做出“兴修水利,开发草塘,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迳口农场动工建设。

全县共组织了7次血防水利和灭螺万人大会战。经过长时间的防治斗争,钉螺面积大幅度减少,人民体质改善,疫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省人民*府对外展示了粤对草塘地区综合整治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六和公社被省列为对外开放点。省委于年6月宣布广东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0月 省地病办组织省血防专家及相关专业人员对三水进行消灭血吸虫病考核验收,结果合格。

12月9日 省人民*府宣布广东全省范围内消灭了血吸虫病。两年后,三水举行了消灭血吸虫病庆功大会。

如今,三水南山从以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模样变成了繁荣的城镇。每年南山镇*府都会举办纪念陈心陶教授的活动,陈心陶纪念地也成为了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

《文艺三水》南山力量-杨立韵(佛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编辑)/图片南山镇档案室、三水发布/书法马新龙

编辑

绿韵南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