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一口u0001福寿螺u0 [复制链接]

1#

参考文献:

李红梅,王海英,等.《华支睾吸虫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9(5):-.

陈晓东,刘伟.《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进展》.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38(3):-.

王强,李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中国食品卫生杂志,,31(4):-.

我小时候住在江边,村头那条河水清得能看见小鱼游来游去。夏天,光着脚踩进水里,河底的泥巴软软的,踩一脚,水里就腾起一片浑浊。

我最喜欢的就是捡螺蛳,尤其是那种壳上一圈圈花纹的福寿螺,个头大,看着就过瘾。可后来听村里老人说,这东西可不能吃,吃了脑子里会长虫子。

那时候我还不信,直到后来学了医,才知道老人说得一点没错。

福寿螺,个头比田螺大,壳薄而脆,颜色发红,煮熟了肉质松散,和田螺那种紧实的口感完全不一样。它原本不是咱们国家的本土物种,最早是被当作高蛋白的养殖品种引进来的,可谁知道它适应能力太强,在南方的江河湖泊里迅速泛滥,成了一种生态灾害。

更要命的是,它体内可能寄生着大量的广州管圆线虫,这种虫子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顺着血液钻进大脑,让人痛不欲生。

有个病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大学生,暑假回家吃了一次麻辣福寿螺,过了几天开始头痛,刚开始以为是感冒,可后来痛得连觉都睡不着,眼睛也肿了,脖子僵硬,去医院检查,医生一查脑脊液,发现里面全是嗜酸性粒细胞。这是广州管圆线虫病最典型的特征。

医生赶紧用药,可这东西太狡猾,哪怕杀死了虫子,尸体留在脑子里,也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的猛烈反应,病人还是痛得受不了,折腾了一个多月才缓过来。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寄生虫。

它的成虫寄生在老鼠的肺部,虫卵从老鼠的粪便里排出来,被水里的福寿螺吃掉,幼虫就在螺体内发育。如果人吃了没煮熟的福寿螺,幼虫就可能进入人体,钻进血液,最后跑到脑子里,导致严重的脑膜炎。

有些人运气不好,虫子在脑子里乱钻,可能会引起癫痫、瘫痪,甚至死亡。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我把福寿螺煮熟了再吃,不就没问题了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对温度的耐受力比一般寄生虫强,必须在℃高温下持续煮十几分钟才能彻底杀死。

可福寿螺的肉质松散,煮久了又会变得难吃,所以很多人烹饪时不会煮太久,结果就给了寄生虫可乘之机。

最坑的是,有些地方的烧烤摊、小吃店,居然把福寿螺当田螺卖,做成麻辣田螺、香辣螺狮粉,吃起来又香又辣,根本吃不出区别。

可一旦运气不好,吃到带虫子的,那可就麻烦大了。

如果不小心吃了福寿螺,感觉头痛、恶心、眼睛发胀,医院查个脑脊液,看看有没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果真是广州管圆线虫病,越早治疗越好,否则等虫子钻进脑子里,后果可能很严重。

医生通常会用激素来控制炎症,再加上一些驱虫药,但这个病恢复起来很慢,有的人要折腾好几个月,甚至留下后遗症。

除了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体内还可能携带其他寄生虫,比如肝片吸虫,这种虫子会寄生在肝脏,引起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还有一种叫作裂头蚴的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可能会在皮下、眼睛,甚至大脑里形成囊肿,导致各种奇怪的症状。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所有的螺都不能吃?其实并不是。

田螺、石螺这些传统的食用螺,寄生虫风险相对较低,而且经过高温烹饪后基本可以安全食用。关键是在吃之前要认清楚,不要把福寿螺当成田螺吃。

判断的方法也很简单:福寿螺的个头比田螺大,壳比较薄,颜色偏红,壳口的形状也不同,田螺的壳口是圆的,而福寿螺的壳口略带一点三角形。

除了避免吃福寿螺,平时也要注意,不要随便喝生水,不要在野外抓螺来吃,更不要迷信所谓的“生吃养生”。

有些地方有生吃淡水螺的习惯,认为这样能补肾壮阳,结果不少人因此感染寄生虫,得不偿失。

想吃螺蛳粉的,也最好去正规店铺,选择大品牌的产品。那些街边摊、黑作坊加工的,卫生状况堪忧,说不定就混进了福寿螺。

还有一些网红小吃,比如“醉螺”,用酒泡螺来吃,这种做法根本杀不死寄生虫,反而容易增加感染风险。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以前也吃过福寿螺,但啥事没有。这就像有人不系安全带开车,一辈子没出过事故,但这不代表安全带没用。

有些人免疫力强,或者吃的那批螺没带寄生虫,自然不会出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

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吃福寿螺会让脑子里长虫子,我还以为是吓唬小孩的故事。

现在才知道,这不是故事,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吃东西,最重要的不是看它多香,而是要看它安不安全。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病从口入,很多时候,管住嘴,才能保住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