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华佗为例,说一下史书上的神医为什么不像 [复制链接]

1#

我是个三国小迷弟,就爱钻研那段三国历史。来来来,咱们一块儿侃侃三国那点事儿。

三国那会儿有个大神医叫华佗,历史书上给他写了传记,按说他的故事应该挺明白才对。可实际上呢,关于华佗的那些记载还是糊里糊涂的。就连史学界的大佬陈寅恪都出来说,“华佗可能不是咱们中国人,说不定是印度来的”。这话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华佗,本名旉,字元化,老家在沛国谯县,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

根据裴松之所做的注解,华佗其实原本叫华旉。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旉”这个字,它的意思和“敷”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涂抹、搽抹。按照古代人起名字的习惯,“旉”和“化”可以看作是相通的,所以才有了这个说法。

华佗这个人啊,在历史上那可是有头有脸的,专门有两本书讲他的故事,一本是《后汉书》里的《方术传》,讲华佗的那一篇;另一本是《三国志》里的《方技传》,也有讲华佗的段落。这两本书里写的华佗的事儿都差不多。咱们从这里头能知道,华佗年轻的时候跑到徐州去读书,而且啥书都读,挺有学问的。后来沛国的相国陈珪推荐他去做孝廉,太尉黄琬也叫他去当官,可他就是不去。从那以后,他就到处给人看病,从安徽走到河南,再到山东、江苏,哪儿都去。

华佗是个医术高超的大夫,特别是在外科方面,他手术技巧精湛,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外科专家”和“外科开创者”。此外,他还很懂得养生之道,历史记载说“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快一百岁了,但看起来还是身强体壮”。

接着,在历史记载中,华佗的治疗故事一连串地展开,里头有两个案例特别出名。

说说陈登吧。那时候,他是广陵的太守。他得了个怪病,心里头堵得慌,脸红得跟苹果似的,啥也不想吃。华佗给他把了把脉,说:“大人啊,你胃里藏了好几升的虫子,都快烂成疮了,这都是吃那些海鲜闹的。”说完,华佗就给开了两副药,让陈登喝下去。没多久,陈登就吐了三升虫子出来,那些虫子红头红脑的,还在那儿扭动,有的虫子上头还挂着生鱼肉呢。这一吐,陈登立马觉得舒坦多了。但华佗却提醒他:“大人这病,三年后还得犯,到时候得找个好大夫好好治治才能好。”结果,三年后,陈登的病真的又犯了,可这时候华佗不在身边,陈登就这么走了,才三十九岁。

用现在的医学常识来讲,老吃生鱼片,很容易得上寄生虫的病,特别是肝吸虫和异尖线虫这两种。你看陈登那病况,再结合华佗的诊断,他大概率就是染上了这种寄生虫的病。

再提一人,那就是曹操。曹操有个老毛病,头风一犯,心里就乱糟糟的,头还晕得厉害。他听说华佗医术高超,就把华佗叫到宫里来。华佗来了以后,给曹操扎了几针,扎在膈俞穴上,曹操立马就觉得不那么晕了。曹操还想让华佗留在宫里,专门给他看病。但华佗说,这病不是一下子能治好的,而且他特别想家,得回去看看。结果华佗回家后,曹操多次召他回来,他都没来。曹操一生气,就把华佗关进了大牢。荀彧替华佗求情,曹操却说,像华佗这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然后把华佗在牢里拷打致死。华佗快死的时候,想把自己一身的本事传给一个狱卒,但那狱卒胆小怕事,不敢要。华佗一气之下,就把那些医术全给烧了,他这一辈子的绝学就这么没了。后来,曹操心爱的儿子曹冲得了重病,曹操后悔地说:“这病只有华佗能治。我后悔杀了他,结果害得我儿子也没了。”

这事儿多亏了《三国演义》的描绘,让它变得更加出名了。

说起曹操为啥要干掉华佗,主要是因为他这人疑心病重,加上不满华佗不专门为他一个人看病。不过呢,现在网上自媒体多了,有些人就从史书里挑了些只言片语,说华佗是仗着自己医术高明,故意摆架子。

这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

《三国志》里头有两句话挺有意思。一句是陈寿说的,大意是华佗本来是个读书人,后来干了医生这行,心里头其实老后悔了。另一句呢,是曹操杀了华佗后,自己头风病又犯了,那会儿他嘀咕:“要是华佗在,他肯定能治好我。这家伙想靠给我治病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我要是不杀他,他最后也不会真心帮我根治这病。”这事儿,《后汉书》里头也大概提了下,意思差不多。

华佗原本有个当官的梦想,但最后却干起了医生的活儿,所以他心里头老觉得挺遗憾的。还有啊,他本来能把我那头疼的毛病彻底治好,可他偏不,非得留着点儿,想拿这个来拿捏我,好从我这儿捞点好处。

咱们来逐个瞅瞅。

古人认为,学好了本事就得去做官,这才算有出息,正所谓“学会了文武艺,就想卖给皇帝家”。这种观念甚至还变得有点过分,“啥都不如读书高”,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里,只有当官才是高尚的,商人再有钱也只是个暴发户。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文人陈寿就主观地认为华佗“心里常常后悔”。但其实在《三国志·华佗传》开头,陈寿就写了,沛相陈珪推荐华佗做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过他,可华佗都没答应。连国相举荐、太尉府征召都不去的人,怎么可能是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呢?再看看华佗临死前,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交给狱吏,说“这个可以救人”,也能知道,他就是个一心想着治病救人的人。

后面那句话简直不值一提。说实话,就算到了现在,头风病治疗起来还是很麻烦,并且容易再犯。曹操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华佗能治好这病”,他可能是真把华佗当成活神仙了!再说曹操讲的那句话,怎样看都像是在他杀了华佗后头风又犯了,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曹操不是总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嘛,难道全天下的人都得听他的?

这就是自媒体时代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的“噱头标题”,当个乐子笑笑就过去了,你要是当真,那可就被耍了。

说实话,关于华佗的疑问,不光是自媒体在讨论,就连国学大家陈寅恪也曾经大胆猜测,说华佗可能是印度人,这话真是挺让人惊讶的。

陈先生是清华四大名人里的一个,跟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还有梅贻琦齐名,同时呢,他还是近代史学界四位大家之一,跟吕思勉、陈垣、钱穆并列。那他凭什么这么说自己呢,有啥根据?

陈先生给出了几个他的看法和理由。

一是“佗”这个字作为人名,在中国真的是很少见,不过呢,在古梵语里,这样的发音却挺常见,像“吠陀”、“阿伽陀”这些词都是。再来说说第二点,史书上记载的华佗治病的事儿,跟古印度,那时候叫身毒,的一些神话故事挺像的。比如他治陈登寄生虫病的事儿,印度神话里头也有类似的情节。还有啊,华佗弄的那个麻沸散,里头主要的成分就是曼陀罗花,而这曼陀罗花原本是印度的,大家伙儿普遍认为,这玩意儿是到明朝时候才传到咱们中国的。

陈先生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古代历史,也熟悉国外文化,堪称史学界的大家,我自然对他十分敬仰,不会有所质疑。下面我只简单说几点自己的想法。

说到人名里的字,其实古代人喜欢用生僻字的多了去了。就拿三国时候来说吧,像李傕、段煨、马谡、岑咥、王垕这些名字,你见过几个?再说了,据我所知,还有个叫“佗”的名人,他就是南越武王赵佗。

说到生病这事儿,人嘛,吃啥都有可能生病。按咱们中医的说法,病就分寒和热两种。治起来呢,也就是用些大自然的草药石头啥的。难道就因为有个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用草药治病的传说,咱们中医就不能再用草药了吗?这显然讲不通嘛。

说起麻沸散的成分,这事儿挺有讲究。我虽然不是医生,但麻沸散里头是不是含有曼陀罗,我挺好奇的。听老一辈说,有些唐朝的小说里讲到麻醉,用的就是曼陀罗。所以嘛,有些人就琢磨,唐朝刚开始那会儿,曼陀罗可能就已经跟着佛教一起传到了咱们这儿。再说说《史记》里头的事儿,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大夏国,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北部,他见到了从咱们四川那边过去的邛竹杖和蜀布。一问商人,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一个叫身毒的地方买的。这么一来,咱们就能明白,西汉那会儿,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西边、缅甸,一直能到印度,有条现成的路。《华阳国志》里头也提到了这事儿,现在的研究历史的专家们都管这条路叫“南方丝绸之路”。你说,曼陀罗会不会就是通过这条路,早就进了咱们中国的大门?

说白了,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有啥不一样的观点,咱们可以在留言里聊聊,互相交流一下。

说实话,后人有些疑惑也正常,毕竟史书里写的华佗那些治病例子,有的感觉真挺玄乎。那咱到底该咋看这事儿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容易搞懂的。

中国老传统啊,一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技术手艺就不太瞧得上,老觉得那些科技新玩意儿都是“歪门邪道”。古代时候,当大夫的一点儿地位都没有,所以你看华佗的故事,都被塞进了讲算命看相的书里,比如《方术传》《方技传》。陈寿那哥们儿还写了,说华佗有时候挺后悔的。不过话说回来,医学这东西确实专业性挺强,所以历史书上写这些事儿的时候,免不了得靠猜、靠想象,有些地方可能就不太靠谱了。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比较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古代打仗那会儿,将领们会琢磨各种战术布局,让步兵、骑兵、弓箭手一块儿上,好让自家损失小点,给对方来个狠的。可那些说书的民间艺人哪懂这些啊,他们就把这些战术说得跟神仙法术似的,什么风雷水火阵,玄乎得很。还说什么两边的主将就像江湖高手一样,单挑定胜负,而那些本来应该在战场上拼杀的士兵,倒成了站在旁边挥旗加油的看客了。

不过,你不能因为《三国演义》里讲的吕布、赵云、典韦那超乎常理的武力值,就断定他们只是虚构的神话人物,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吧?

华佗也是这样。

之前咱提到过,华佗在临终前,把他一辈子的医术知识都给烧掉了。这样一来,他的医术岂不是没了传承?

其实啊,华佗还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陵的吴普,另一个是彭城的樊阿。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吴普给学去了,他天天练,结果活到了九十岁,耳朵不聋,眼睛不花,牙口还特别好。樊阿呢,他学的是华佗的针灸还有漆叶青黏散的方子。后来樊阿活了一百多岁,这在那个时候,简直就是长寿的典范了。

讲真,华佗算是挺走运的了。在那“建安三神医”里头,就是张仲景、华佗和董奉这三位,华佗是唯一一个在史书上留名有传记的。

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本非常牛的医学书,但他的故事我们只能在别人的书里看到一些片段。查了查资料,发现最早说到张仲景的是晋朝的太医令王叔和,他在《脉经》里提到了张仲景。还有晋朝的医学家皇甫谧,他在《针灸甲乙经》的前言里也简单说了几句张仲景。另外,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里还写了“仲景开胸纳赤饼”,这说明张仲景还做过挺大的外科手术呢。唐朝的甘伯宗在《名医传》里说,张仲景是南阳人,名字叫机,仲景是他的字。他还当过长沙太守,所以后来人们也叫他“张长沙”。但翻了翻历史书,那时候的长沙太守里,没找到叫张机或者张仲景的。难道他还有别的名字?

董奉这个人,留下了“杏林春暖”的美好故事。关于他的事迹,在越南的历史书《大越史记全书》里有提,道教的经典《真仙通鉴》也记录了他,还有各个地方的历史志书里也都能找到。

这也算是历史上的一点小遗憾。

我是个三国小迷弟,超级喜欢三国那段历史。跟着我,咱们每天来点儿三国小知识,轻松学习不费劲。

#百家说史品书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