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9岁男子因鱼生感染肝吸虫病,引发肝功能 [复制链接]

1#

鱼生,这一被称为“剐鱼生”的食材处理方式,指的是将鱼肉片生吃。这一传统吃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老的先秦时期,源远流长。然而,食用生鱼生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最近,一位29岁的小李就因钟爱鱼生而不幸染病。年2月16日,小李因“急性肝功能不全、胆囊炎”在某外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后出院。然而,仅两天后的2月18日,他又因“反复腹痛持续一年多,且在最近两周内加重,伴随身目黄染”的症状,来到我院感染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医生对小李进行了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通过查阅患者在外院的各项检查结果,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常见肝脏疾病的可能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李的肝功能异常呢?

在进一步的诊断过程中,医生发现小李有食用“鱼生、寿司”的历史,并且他的血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谷胺酰转肽酶持续异常升高,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也出现升高。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医生初步诊断他为肝功能不全,并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胆管炎的情况。经过肝寄生虫全套检查,小李的肝吸虫抗体呈现阳性,但这一结果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与住院临检室紧密合作,然而在粪便中并未发现虫卵。鉴于小李的肝功能不全原因尚未明确,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其肝功能异常症状可能反复发作,最终演变为肝硬化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感染科陈瑞烈主任的引领下,我们进行了疑难肝病讨论,并综合考虑了肝吸虫的生物学特性,最终建议小李接受肝内胆汁引流以检测病原体。2月25日,在马镇坚副主任医师和陈朝板主治医师的精心操作下,小李成功接受了ERCP术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术中,医生们从患者体内引流出10ml的胆汁,并立即将其送至检验科进行详细分析。经过检验科同事的仔细查看,发现胆汁中存在多个形似“瓜子”的虫卵,这为后续的诊断提供了关键线索。胆汁抽取

在这次手术中,医生们成功从患者体内引流出10ml的胆汁,这一关键步骤为后续的诊断提供了宝贵的样本。检查结果揭晓

在仔细检查从患者体内引流出的胆汁样本后,医生们发现了肝吸虫虫卵的踪迹。这一发现为诊断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与治疗,患者小李的肝功能不全问题被确诊为肝吸虫病。在接受抗炎保肝及病因治疗之后,小李成功康复。

那么,究竟什么是肝吸虫病呢?肝吸虫病,又被称为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这种疾病往往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病的传播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在广东地区,由于居民有食用“鱼生”和“鱼生粥”的习俗,使得该地区的肝吸虫平均感染率达到了5.56%。确诊肝吸虫病主要依赖粪便检查,包括直接涂片或浓缩法寻找虫卵。若粪便多次检测均为阴性,可考虑进行十二指肠引流,采集胆汁样本进行虫卵检测。肝吸虫病的潜伏期约为1个月,轻度感染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腹泻。重度感染者的起病过程较为缓慢,除了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泻和腹胀外,还常伴有心悸、失眠、眩晕等神经衰弱表现。此外,左叶肝肿大是该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少数反复感染者可能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