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吸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味刺身背后的肝吸虫病风险 [复制链接]

1#

近日,一位患者因发热、尿黄及腹痛等不适症医院接受治疗,最终被确诊为肝吸虫病。据患者自述,他平时酷爱吃鱼生、醉蟹及生腌等生食。鱼生,又称刺身,以其新鲜鱼贝虾类生切成片的独特吃法而著称,未经烹调便直接食用,肉质鲜嫩、口感爽滑,成为众多食客的心头好。然而,这份美味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肝吸虫病的感染源正是这类生食。小伙伴们或许会好奇:肝吸虫病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接下来,请随我一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的解答世界,共同揭开肝吸虫病的神秘面纱。肝吸虫,亦被称为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形态类似于葵花籽仁,通常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进而引发肝吸虫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染与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肝癌的发病存在关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的分类,肝吸虫已被列为I类致癌因子,即确认致癌物,意味着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对人类具有致癌作用。

肝吸虫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在自然环境中,肝吸虫的虫卵通常存在于水中。这些虫卵被淡水螺(如纹绍螺)吞食后,便开始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在螺体内,这些虫卵会发育成尾蚴,并从螺体中逸出。尾蚴遇到淡水鱼虾时,会侵入其肌肉组织,并在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当人类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时,这些囊蚴便会在人体内发育成为成虫。肝吸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肝内胆管中,可以存活长达20至30年,且虫体数量众多,多者可达数千条以上。其致病机制主要与虫体对胆管的机械性阻塞和损害有关。

哪些途径容易感染肝吸虫?

食用生或半生的淡水鱼虾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例如,顺德鱼生、潮汕生腌、江浙醉虾、醉蟹等美食,虽然美味鲜嫩,但其中的肝吸虫囊蚴也可能随之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吃生滚鱼粥或野外烤鱼时,由于烹饪方法不当,无法确保鱼肉完全煮熟,从而存在感染肝吸虫的风险。同时,如果餐具、刀具、砧板等未严格做到生熟分开,生鱼肉中的肝吸虫囊蚴可能污染熟食,导致进食时感染肝吸虫病。

肝吸虫感染后的症状表现如何?

肝吸虫病通常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感染初期,若肝吸虫数量较少,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感到饭后不适、饱胀、食欲减退、轻微腹痛和疲劳。然而,随着感染的加重,症状会逐渐明显,包括乏力、肝区隐痛、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全身症状。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寒战、高热、食欲下降、厌油腻食物、梗阻性黄疸和胆绞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肝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往往更为严重,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导致侏儒症。肝吸虫感染后,不仅症状逐渐显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感染者有可能发展为胆管炎、胆囊炎和胆结石,若病情严重,甚至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感染还可能诱发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如何安心品尝美食

酒、醋、芥末和酱油能否杀死肝吸虫?遗憾的是,这些方法并不足以杀死肝吸虫。要确保安全,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将淡水鱼虾彻底煮熟煮透。同时,其他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的水生动植物,如螃蟹、黄鳝、泥鳅、螺类以及荸荠、水芹菜等,也需煮熟后方可食用。为了自身安全,务必做到生熟食物的餐具、刀具和砧板严格分开,严守“病从口入”的防线,将肝吸虫病拒之门外。

安心品尝美食,守护健康餐桌

要安心享受美食,关键在于确保食物的安全。虽然酒、醋、芥末和酱油等调料在烹饪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杀死肝吸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首先,将淡水鱼虾彻底煮熟煮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杀死寄生虫的唯一可靠方法。同时,对于其他可能携带寄生虫的水生动植物,如螃蟹、黄鳝、泥鳅、螺类以及荸荠、水芹菜等,也必须经过煮熟后方可食用。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生熟食物的餐具、刀具和砧板要严格分开,以防止交叉污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品尝美食,守护健康的餐桌。

如何诊断肝吸虫病?

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肝吸虫,推荐前往消化内科进行专业诊断。诊断过程中,验大便查虫卵是首要步骤,此方法简便易行。但需注意,若肝吸虫处于不产卵状态,可能无法通过此方法检测出来。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建议连续三天检验粪便。同时,B超、CT、血清学等辅助检查手段也可帮助确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